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传递和价值塑造的关键角色,其获得感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教师获得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探讨了教师获得感这一重要主题。在不断变化的教育体系和社会要求中,理解和促进教师的获得感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获得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将教师获得感定义为是教师对从事教育行为的所得状况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师获得感具有鲜明的职业领域性和突出的价值导向性。这一概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究教师获得感的内涵与本质,有助于在理论层面扭转以往较多关注教师消极获得的失衡状况,从而为发挥教师获得感的积极意义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作者张鹏程在其作品中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以探究教师获得感的多维度特性。这一框架汇集了来自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旨在全面解读教师获得感的内涵。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对教师获得感这一复杂现象的理解,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尤其令人赞赏的是,张鹏程在书中展示了一系列质性和量化的研究设计,旨在深入探讨影响教师获得感的各种因素。质性研究部分通过访谈和案例分析,直观地揭示了教师个人经历和感受。而量化研究则通过调查问卷,对更广泛的样本进行了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这些研究揭示了多种影响教师获得感的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学校管理体系、同事和家长的支持、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和职业期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教师获得感不仅影响其职业满意度和教学效果,还对其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纵观全书,我觉得亮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研究方面。张鹏程在其研究中精心设计了一份教师获得感问卷,这是评估教师获得感的关键工具。书中详细描述了问卷的构建过程,包括理论基础的提炼、初步条目的生成、专家审查、预测试以及最终问卷的形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还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过程,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这一问卷的构建和验证过程,张鹏程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研究工具。这对于任何涉及构建测量工具的教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教育心理学领域,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第二,教育实践方面。张鹏程的研究对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书中的发现强调了提升教师获得感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关键作用。因此,教育政策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为教师创造支持性和充实的工作环境。该研究为教师获得感领域的未来研究还提出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阶段以及不同学科背景下教师获得感的特点。此外,也可以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政策和学校实践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获得感。 总的来说,《教师获得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仅提供了对教师获得感概念的全面阐释,还融合了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研究,展现了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它强调了教师获得感对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政策层面对教师角色的认可和支持的必要性。对于教育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教师职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人士而言,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展望未来,教师获得感的研究将继续拓展教育学研究的边界,为实现高质量教育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傅淳华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